
1月6日,應張家口學院誠摯邀請,在我校圖書館601報告廳,理事長曹勇安教授做《應用型課程開發原則、方法、評價》專題講座,講座線上線下同時進行。張家口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馮玫主持講座。

曹勇安教授講座基于腦科學開發理論,從家教階段、基礎教育階段、高等教育階段以及中外高等教育課程改革進程對比切入,引出了高等教育就是專業教育的觀點。從教育是什么、學校是什么、課程是什么展開論述,不斷迸發出獨特的思想火花,指出學校是校長、教師、學生三個人在人化的環境下互動轉化人的場所,教書是載體,育人是目的。轉變觀念是先導,轉到深處是課程,轉到難處是教學,轉到痛處是教師。課程是根基,特色是源泉,如果不重視課程建設,學校就真成了“水貨”。指出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要充分發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曹勇安教授運用幾十年積累沉淀的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重點從我國課程的演變指出課程可分為課程體系和課程單元。課程體系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是育人活動的指導思想,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托,組成課程體系的自成系統不可再分的獨立課程叫課程單元(門課)。講座中深刻分析了課程四要素——定位、設計、實施、評價,課程體系四種模式——學科課程體系、學科導向課程體系、行動導向課程體系、學徒課程體系之間的邏輯辯證關系。從教學環境設計、技術設計、評價設計、學法教法設計、課程設計,達到“四真三化”。從人工智能到來后,最直接的沖擊是職業替代,掌握知識只是學習“手段”,而發展能力,增長智慧才是學習目的,到完善人的核心素養,是當代教育的唯一選擇,深刻闡述了職業教育發展的原則和路徑;從以社會需求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并以駕考為例,演示了從課程體系、課程單元到節課(項目)的三級矩陣; 提出了要結合“四真三化”原則和方法,依據學校的辦學定位、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學情特征等要素,來建立課程體系和課程單元的評價標準。
曹勇安教授在講座中還采用了動畫演示、寓言故事、幽默風趣的形象比喻、應用型課程建設口訣等,使講座鮮活生動。在課程建設中,他還從課程建設的結構和管理角度,闡述了課程結構——結構界定功能——解決老師:會做、能做;課程管理——管理決定效益——解決教師:想做、愿做。管理是保證:“以學生為中心”理念落實到位的根本保證。
曹勇安教授在講座中針對張家口學院和我校各自辦學專業的特點對比,運用大量的統計數據和權威資料、結合托管的三亞城市職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課程實踐、酒店管理、平面設計課程建設等案例,從學科課程體系到行動體系展示了教師可操作,管理可追溯,交流可復制的項目矩陣,即:市場調研、項目構思、方案設計、項目制作、項目審核等工作過程。進一步指出產教融合的課程改革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在課程體系實施過程中要做到產教融合,要深刻認識到企業的興奮點,就是產教融合點。從而做到教育場 :教學任務工作化,立德樹人,課程思政;工作場:工作任務課程化,產教融合,雙元育人。強調培養目標確立后,課程就是決定因素,不解決教和學的問題,培養目標就是一句空話。尤其要提高創新能力,創新的理念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應用型課程建設關鍵著力點就是課程改革,正如七個音符,構成千歌萬曲;二十六個字母構成千言萬語,沒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組合,創新的實踐想到了就去做。
講座結束時,曹勇安教授還就課程建設方面提出了幾點有針對性的建議,張家口學校院 馮玫校長對理事長曹勇安教授歷時三個小時的精彩講座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誠摯謝意,并表示會按照曹教授布置的“作業”,從一門一門課程做起,認真扎實做好課程。
【責任編輯 劉麗】